男子的阴囊里长着两个睾丸,但除了睾丸之外还长着两个附睾,附睾为一对细长扁平的器官,与睾丸一起系于精索下端。它紧挨着睾丸生长,分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与睾丸相通,尾部连着输精管。附睾既是精子的必经之路,又是精子发育、成熟的“摇篮”。
附睾炎(epididymitis)是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多由邻近器官感染蔓延所致。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附睾肿胀,触痛明显,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附睾是精子成熟的部位,又是精子贮存的场所,具有与精子成熟,获能相应的多种生理功能。附睾的炎症可影响附睾功能,改变附睾内环境,从而影响精子成熟,使其受精能力下降;炎症也可致附睾管堵塞,影响精子的输出,这些均可造成临床上不育。[1]
发病原因
1该病多发生在青年或中年人。按病程可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种。急性附睾炎多继发于尿道、前列腺或精囊感染,慢性附睾炎常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而引起。
1.1外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市面上传统男士内裤的设计不合理所致,大部分男士内裤的设计前面基本都是双层的,将阴茎和阴囊包裹在一起,导致阴茎和阴囊长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成为病菌和其他微生物滋生的温床,易引发前列腺炎而导致附睾炎,常常容易忽视。
1.2大多数慢性前列腺炎属此类,对此病的致病原因未有统一意见。由其他微生物,如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滴虫、真菌、厌氧菌等所致。发病可能与性生活无规律、勃起而不射精、性交中断或长途骑车、长时间坐位工作致盆腔受前列腺充血等有关。过量饮酒及辛辣食物常可加重前列腺炎症状。
2急性附睾炎常见的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多见,其次是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及绿脓杆菌等,衣原体也可引起急性附睾炎。致病菌多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此外,细菌侵入附睾也可经淋巴管或经血行感染引起附睾炎,但少见。经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前列腺摘除术后留置尿管等均易引起附睾炎。
2.1急性附睾炎多由泌尿系前列腺炎和精囊炎沿输精管蔓延到附睾所致血运感染较少见经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前列腺摘除术后留置尿管等均易引起附睾炎,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附睾炎。
2.2另有大量调查数据显示,急性附睾炎也有可能是受外力挤压导致,有睾丸被挤破的感觉。更多的原因还是性生活过于频繁导致的,特别是青少年和未婚人士而言,手淫也有可能导致此病的发生!
2.3单纯的附睾功能受影响还比较容易治愈,但在附睾被感染的同时,一般都伴有其他炎症,这种情况下能否彻底治愈就很难说了。观察显示,附睾功能不正常由不洁性行为所引起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一些附睾受感染的不育男性患者大多都透露自己曾有过一夜风流或找小姐等经历。但是,包皮过长、长期不清洗等也会造成附睾感染。
发病机制
1在临床下列几种情况容易发生急性附睾炎:①尿道长期留置尿管和尿道内器械检查可诱发前列腺感染,继而出现急性附睾炎;②前列腺切除术后,尤其是经尿道方式的前列腺切除,由于射精管开口在前列腺窝,排尿时尿道压力可将尿液逆流进射精管,前列腺切除术后8~12周内,尿流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③部分病人诉急性附睾炎前有阴囊损伤史,但阴囊外伤病人并不都发生急性附睾炎。
2附睾炎可发生在一侧或双侧,以一侧多见。急性附睾炎常先从附睾尾部发生,附睾管上皮水肿、脱屑、管腔内出现脓性分泌物,然后经间质浸润至附睾体部和头部,并可形成微小脓肿。晚期瘢痕组织形成附睾管腔闭塞,故双侧附睾炎常造成不育。
3慢性附睾炎临床上较多见。部分病人为急性附睾炎未得到有效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大多数病人无急性发作史而常有慢性。病变多限局在附睾尾部,有炎性结节;也可由纤维性增生使整个附睾硬化;组织切片上可以看到疤痕形成及附睾管闭塞,而在输精管、前列腺及精囊可有慢性炎症改变。
病理生理
1附睾炎为最常见的阴囊内感染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致病菌由尿道输精管逆行感染到附睾,也有血行感染根据感染性质,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前者如结核菌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后者多继发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或尿道内长期留置导尿管,病原体多为尿路感染的细菌以病程分,可有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级炎。急性附睾炎起病急,附晕突然肿大,压痛明显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不吐,往往累及精索,使精索增粗;如侵及睾丸即称附睾睾丸炎,须与睾丸扭转和睾丸肿瘤相鉴别。慢性附睾炎多为急性附睾炎后遗或起病时就为慢性感染。大多在附睾尾部,有结节质地略硬,轻度压痛,劳累时加剧一般无全身症状。附睾结节应与附睾结核、附睾肿瘤精子囊肿和精子肉芽肿等相鉴别。
2附睾结核多数继发于肾或前列腺精囊结核,呈慢性病程。早期形成冷脓肿或与阴囊皮肤粘连,有时可形成时发时愈的瘦管。少数病例可呈急性病程与急性附睾炎相似几乎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同时有尿频、血尿等肾结核的症状。
3附睾淤积少数病例在结扎术后有阴囊轻度肿大.可触及双侧附晕胀大质软,无明显压痛。其发病原因不清楚可能由于术后附睾血供障碍,或影响其吸收功能引起附睾炎症或精子肉芽肿所致。
4精液囊肿是精液滞留所致的囊肿在附睾头或其附近可能及圆形光滑,有弹性、无压痛的肿物穿刺时可吸乳白色液体,显微镜下可见到精子。
临床表现
1.急性附睾炎:起病急,患侧阴囊坠胀不适、疼痛明显,可放散至同侧腹股沟区及下腹部,影响活动,并常伴有畏寒、高热、体温可达40℃。查体患侧附睾成倍肿大,触痛明显。若蔓延到睾丸,则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称附睾睾丸炎。炎症较重时,阴囊皮肤红肿,同侧精索增粗,有触痛。
1.1急性附睾炎发病较急,表现为患侧阴囊坠胀不适,病人可触及阴囊内有一肿块,附睾增厚并增大,有或无压痛,触诊极易将附睾与睾丸区分开,精索往往增粗,有时输精管直径增大,前列腺变硬并有纤维化,前列腺液常可见脓细胞,尿液分析可显示继发于前列腺炎的感染。
1.2局部疼痛严重,甚至影响行动,疼痛可向同侧腹股沟区及下腹部放射,并伴有全身不适及高热。
查体:患侧附睾肿大,触痛明显。炎症较重时,可波及睾丸,阴囊皮肤可发生红肿。
结核性附睾炎与慢性附睾炎很相似,输精管呈串珠状,同时精囊增厚,尿液检查为“无菌尿”,或“结核菌尿”,由此可提示为结核性附睾炎,膀胱镜可见膀胱溃疡,尿路X线检查也可帮助诊断。
2.慢性附睾炎:病人症状较轻,可有阴囊坠胀感,疼痛可放散至下腹部及同侧大腿内侧;患侧附睾轻度肿大、变硬,有硬结,局部压痛不明显;同侧输精管可增粗,偶有急性发作史。如果是双侧慢性附睾炎,可以出现少精引起不育。
2.1慢性附睾炎比急性附睾炎多见,一部分患者都是由于急性期未能及时治愈而转为慢性。多数病人无急性发作史而常伴慢性前列腺炎。
2.2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有阴囊疼痛、坠胀感,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侧大腿内侧。查体可触及附睾轻度肿大,变硬并有硬结,局部轻压痛,同侧输尿管增粗,慢性附睾炎常可急性发作。
诊断鉴别
1急性附睾炎
1.1阴囊肿痛,沉坠感,并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
1.2全身不适,发热,局部触痛明显。
1.3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2慢性附睾炎
2.1阴囊坠痛不适。
2.2附睾肿大,质硬,有硬结及压痛。
3检查
3.1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可达(2~3)×10/L。尿道分泌物可做染色或非染色检查。尿液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
3.2超声波检查:可将附睾与睾丸的肿胀和炎症范围显示出来。
3.3磁共振检查:附睾炎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其T2加权象上附睾信号可与睾丸信号相同或高于后者。
疾病治疗
1急性附睾炎治疗:急性附睾炎应适当休息,并给予抗菌素及一般镇痛剂。局部可行热敷、理疗、使用阴囊托带托起阴囊。如有脓肿形成则需切开引流。此外还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因。
2慢性附睾炎治疗:慢性附睾炎常和慢性前列腺炎同时存在,所以一般治疗措施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同。治疗前列腺炎的同时可使慢性附睾炎的症状缓解,附睾炎愈合后遗留附睾硬结有时可造成病人的思想负担,手术切除后不一定都能缓解症状,因此一般不做除睾切除术。因双侧附睾炎后精子输出受阻的男性不育症,行输精管附睾梗阻部位近端吻合,虽能部分解决精子引流问题但术后受孕率不高。
疾病预防
注意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久坐;性生活不宜过频。
饮食注意
1.慢性附睾炎常与慢性前列腺炎经常同时存在,其相关的保健:
(1)注意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忌烟酒及辛辣刺激。
(2)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长时间久坐。
(4)性生活不宜过频。
(5)温水坐浴,2次/日,水温控制在42℃~50℃,每次20~30分钟。
2.附睾炎的饮食疗法:
(1)鲜海蚌肉50克,煮汤食之,每日1次。
(2)粳米50克,丝瓜1条,煮粥食之,每日1次。
(3)血见草、黄药子各12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4)肾经草18克、升麻15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5)小茴香、苍耳子、杜仲、丝瓜络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6)鲜连钱草3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
疾病护理
1.注意生活规律化,劳逸结合。
2.忌烟酒及辛辣刺激。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长时间久坐。性生活不宜过频。
4.精神调理。保持心情舒畅,勿过度劳累,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切忌忍尿。
5.生活保健,温水坐浴,2次/日,水温控制在42℃~50℃,每次20~30分钟。
6.保持胯下干爽、卫生。选择通风透气性好的囊袋内裤。
附睾炎易导致阴囊高温潮湿,阴囊通过伸缩来调节睾丸的温度低于体温1-2度左右才有利于睾丸酮的分泌达到最佳。市面上的大部分紧身男士内裤前面的设计都是双层的,将阴茎和阴囊包裹在一起,使阴囊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而宽松的男士内裤稍有运动易导致阴囊摇晃和大腿的摩擦及挤压,不利于附睾炎的护理。
并发症
1慢性前列腺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急、尿频、尿道灼痛不适,尿末流出白色浊液,会阴、少腹、睾丸及尿道内不适或涩痛;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
2精囊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精并伴有尿频、尿急、排尿不适、会阴部不适等症状,常与前列腺炎并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