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输尿管炎介绍
输尿管炎症状
输尿管炎分类
输尿管炎诊断
输尿管炎护理
先天输尿管炎

第六届红房子论坛妇科肿瘤分论坛精彩荟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最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春来疫去山河无恙。年6月4日,“第六届红房子论坛暨第六届复医院国际妇产科论坛”于上海拉开帷幕。

本届红房子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内容涵盖围产医学、妇科肿瘤、出生缺陷、生殖内分泌、生殖遗传、生殖免疫、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西医结合和乳腺及支撑学科等热门学术话题。邀请了来自欧美、亚太、中国内地等的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从基础到临床,高质量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这一主题进行为期7天的学术探讨。妇产科在线为您带来分会场精彩报告!

妇科肿瘤分论坛

安藤正明教授:微创广泛宫颈切除术

来自日本仓敷医疗中心的安藤正明教授分享了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进行微创广泛宫颈切除术的经验,通过腹部小孔穿刺针悬吊子宫体有利于充分暴露宫旁间隙和子宫膀胱陷凹,便于精细分离宫旁组织同时有效减少血管及输尿管损伤。其团队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宫颈癌保育手术,5年无病生存率为98%,五年生存率高达%,并且有75%的患者术后获得了活产分娩结局。安藤正明教授指出,微创广泛宫颈切除术是有效保留年轻宫颈癌患者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其主要并发症是胎膜早破,需要高度警惕。

Chyi-LongLee教授: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标准化--如何在宫颈癌治疗中取得更好的存活率

在妇科宫颈癌治疗领域,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LACC临床试验结果指出微创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不利于患者的长期预后。此文在学界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自此之后,全世界的妇科医师以提高患者预后为目的,有的开始放弃微创手术转向开腹,有的致力于微创手术的改进。在第六届的红房子论坛中,亚太妇科内镜及微创治疗协会(TheAsia-PacificAssociationforGynecologicEndoscopyandMinimallyInvasiveTherapy,APAGE)主席,医院Chyi-LongLee教授也就该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演讲题目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标准化--如何在宫颈癌治疗中取得更好的存活率”,演讲中回顾了宫颈癌手术的相关历史、微创治疗的发展历程,并谈到了LACC临床试验。他指出LACC临床试验中,参与试验的手术医师腔镜经验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经验,导致微创手术切除范围明显小于开腹手术,因而使得患者预后更差,这主要见于肉眼可见病灶的患者群体中。另外,对于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医疗中心而言,平均入组患者案例数较少,手术质控会存在偏倚。而李奇龙教授分享了他们中心9-年的质控数据,结果发现微创治疗的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这一事实进一步支持微创手术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李奇龙教授最后指出,宫颈癌成功的关键点在于:1.早期发现;2.根治性手术的标准化;3.“无瘤”观念;4.精良的手术器械;5.适当的辅助治疗;6.微创手术有资质的医师。

关晓明教授:经自然腔道的妇科手术应用前景

贝勒医学院的关晓明教授给大家带来“经自然腔道的妇科手术应用前景”的精彩演讲。经自然腔道手术最早应用于年,具有无可见疤痕、感染少、更少疼痛、粘连更少等诸多优点。关晓明教授以视频形式详细介绍了V-NOTES相关手术器械(从传统的PORT到目前正在临床试验的单孔机器人器械)、经阴道单孔肌瘤剥除、全子宫切除、盆底修复手术(阴道骶骨固定术等)、附件手术以及淋巴清扫等妇科手术。同时关教授也特别指出,在某些肥胖、既往剖宫产等因多次手术导致盆腹腔粘连严重的患者,经阴道腔镜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该技术有利于暴露盆腔后间隙和侧间隙,降低传统腔镜穿刺孔导致的血管损伤等风险。机器人NOTES手术因器械因素,在缝合打结及组织间隙分离上更有优势,对于传统腔镜手术困难的患者也是备选方案之一。

向阳教授:再谈妇科肿瘤医师对病理的正确理解

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的向阳教授就“再谈妇科肿瘤医师对病理的正确理解”进行了精彩介绍。他强调,提高妇科肿瘤医师的病理理解能力是提升妇科肿瘤诊治的基石,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熟悉并理解各种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及更新进展,比如宫颈癌FIGO分期中更新了IA期诊断标准、IB期分层、新增IIIC期,而卵巢癌FIGO对IC期、IIIA期则进行了修订,而基于病理诊断进行准确分期才可更好的指导后续治疗;2、正确阅读手术病理结果,从病理报告中获取所需的病理信息。妇科肿瘤病理分类近年来多有更新,比如年底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在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子宫内膜癌基于TCGA有了新的分子分型;外阴鳞癌、宫颈腺癌根据HPV是否相关进行了亚分类及分型,更新病理学认识有利于为罕见病例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3.加强和病理科医师的沟通并加强医师自身对于大体病理和显微病理的理解识别能力。向阳教授图文并茂,向大家展示了多种典型妇科肿瘤病理的大体标本,给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参考信息。

谢幸教授: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浙医院的谢幸教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是“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术式是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以及潜在转移的可能组织,以延长患者生存,并不考虑保留器官功能。但是保留生育功能又是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的迫切希望。故必须在保证肿瘤结局与产科结局中保持平衡,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情况下,确保安全又能获得良好产科结局是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终极目标。谢幸教授首先介绍了指南中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推荐:宫颈锥切适用于宫颈鳞癌或腺癌IA1期伴或不伴淋巴脉管浸润者以及IA2期。但是FIGO分期中IA2期诊断标准去除了水平宽度的限制,故IA2期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在考虑安全性的角度下,将根治性宫颈切除放到了首位。1B1期及部分选择性的1B2期首选根治性宫颈切除。通过文献复习,发现这些术式对于患者的肿瘤结局安全可靠,但是产科结局较差(术后妊娠率约20%左右,且流产和早产风险较高,早产风险增加2-3倍)。故学界开始有了缩小手术范围的保留宫颈癌手术方式的探索,对于这些数据谢幸教授也进行了文献分享,总体认为经过选择的病人行缩小手术范围的宫颈癌保育手术是可行的;另外谢教授对>2cm这一部分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进行保育相关数据进行了文献分享,总体认为在扩大保留生育功能人群方面,安全性及产科结局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梁志清教授:子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分型的解剖标志性思考

医院的梁志清教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是《基于间隙解剖法的精准解剖性广泛子宫切除分型的解剖标志性思考》。演讲中,梁教授图文并茂。首先给大家展示了广泛全子宫切除的相关解剖间隙,比如:直肠旁间隙、膀胱旁间隙、直肠阴道间隙、膀胱阴道间隙、阴道旁间隙,其中阴道旁间隙为其提出的较新概念。然后展示了宫颈旁相关血管,尤其是术中宫旁极易出血的“危险”血管:子宫深静脉、膀胱中静脉、膀胱下静脉,并阐明了其走行及相互毗邻结构特征。既往广泛全子宫切除C1、C2型之间没有明确的解剖标志,梁教授认为可以通过膀胱中静脉、膀胱下静脉来区分C1、C2型手术。在两者之间切除为C1型,在膀胱下静脉外侧切除为C2型。其次,梁教授通过精湛的手术结构,展示了腰骶干、腰交感干、腹下神经丛、盆丛等盆腹腔支配膀胱、直肠的神经走行。通过间隙解剖法进行广泛全子宫手术,能够优化手术入路、简化手术步骤、减少并发症(避免输尿管损伤、减少术中出血、根治范围足够)。梁志清教授精彩的手术视频及讲解,对广大妇瘤科医师的实际操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国楠教授:子宫颈胃型腺癌的特征

医院的张国楠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子宫颈胃型腺癌》的精彩演讲。张教授给大家讲解了子宫颈胃型腺癌的概况、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宫颈胃型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宫颈上皮性肿瘤,约占宫颈腺癌的1%-3%,其高分化形式是微偏腺癌。其发生与叶状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及黑斑息肉综合征有关,多无HPV感染。当发现子宫颈胃型腺癌时还应警惕女性生殖道同期发生的黏液上皮化生与肿瘤(SMMN-FGT),注意要进一步行盆腔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诊断性刮宫。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时以卵巢转移灶为首发症状,MRI有助于该病的诊断。该病侵袭性高,常规的细胞学及HPV检测2联宫颈筛查或者活检,甚至宫颈锥切都难以早期发现该疾病,确诊时多为晚期,且化疗耐药率高,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30%左右,而非胃型腺癌达到70%左右。最后张教授医院年至今共诊治的11例胃型宫颈腺癌情况,中位年龄50岁,55%以卵巢包块为首发表现,50%宫颈外观为正常。患者均为HPV阴性,85.71%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是阴性,CA升高比例达到55.56%。治疗方面不宜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范围为广泛全子宫双附件、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大网膜±阑尾切除。张国楠教授最后总结,HPV阳性的宫颈癌随着筛查及疫苗的普及,发病率会逐渐下降,但是以胃型腺癌的HPV阴性的宫颈癌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刘继红教授: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现状和研究

医院刘继红教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演讲是《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现状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成为一种全新的抗肿瘤疗法。免疫循环由癌细胞释放抗原开始,继而肿瘤抗原呈递→启动激活→T细胞向肿瘤细胞迁移→T细胞浸润肿瘤细胞→T细胞识别癌细胞→杀死癌细胞;目前免疫治疗主要集中在启动激活(CTLA4)和杀死癌细胞(抗PD1和抗PDL-1)两个环节。目前商业化的抗PD1和抗PDL-1由国外和国内药企研发的多种药物,比如“K”药、“O”药、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等。免疫治疗在妇科复发肿瘤中的应用现状是卵巢癌疗效并不理想,在宫颈癌中略好,内膜癌中相对较好,但是总的疗效反应率都不是很高,约20%左右,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不论哪种肿瘤,只要有效,都显示出可能长期获益的趋势。故目前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如何精准选择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目前相关选择靶标包括PD1阳性率、MSI-H/dMMR、肿瘤突变负荷,但是在妇科三大肿瘤中这些靶标阳性率都较低。2.如何选择最佳治疗周期。目前没有定论,多数指南建议持续给药,部分临床试验给药终点为2年。3.如何提高疗效。是否联合治疗更好?目前已开展或正开展的联合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同步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免疫+免疫治疗。总体而言,在卵巢癌中的联合治疗疗效较差,在内膜癌中较好。比如内膜癌中KEYNOTE-试验,Pembrolizumab+Lenvatinib联用可明显改善铂类化疗后进展的晚期复发内膜癌生存率,试验组中位OS为18.3月,对照组(化疗)11.4月。

张师前教授:宫颈原位腺癌的诊断和管理

医院的张师前教授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宫颈原位腺癌的诊断和管理》的精彩演讲。宫颈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原位腺癌(AIS)的平均发病年龄35-37岁,发病率约6.6/10万,约55%的AIS同时罹患鳞状上皮病变。在诊断方面AIS有三难——1.妇科医生难:不易获得足够的细胞学样本;2.细胞病理医生难:容易被鳞状上皮病变掩盖;3.阴道镜医生难:病灶易跳跃,难以精准活检。AIS的高危因素有HPV感染、口服避孕药、免疫抑制、吸烟等。该病诊断三阶梯中第一阶梯筛查策略同鳞状细胞病变,以细胞学和HPV检测联合为主。第二阶梯转诊阴道镜也基本相同,由于HPV16/18的高危险性,仅有HPV16/18的患者也需要转诊阴道镜。第三锥切应优选冷刀切除(CKC),CKC更有利于病理科医师评估切缘,且切缘阳性率低于LEEP术,不过LEEP和CKC两者在病变残留、复发风险中相当,故LEEP也是合理选择。锥切结果如提示切缘阳性,再次锥切为阴性或如多次均为阳性,首选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切缘阴性,首选单纯全子宫切除,可同时行淋巴结评估。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如果患者能够遵从随访,且一次锥切就切缘阴性,可保留生育力,但是多次切除,仍不能达到切缘阴性者,考虑到病变跳跃性的特点,不再推荐保留生育功能。完成生育后,HPV阳性应该切除子宫,如果持续阴性可以随访,不切除子宫。

汪辉教授:HPV整合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浙江大学医院的汪辉教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是《HPV整合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全球每2分钟就有1位女性死于宫颈癌,年宫颈癌的死亡率将增长近50%”,年WHO总干事日内瓦说到。这足以表明宫颈癌的全球负担较重,尤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我国每年约有15万妇女发病,5.3万死亡,患病人数约占全球近1/3。因此目前全球都在加速基于HPV的宫颈疫苗注射。目前HPV致病宫颈癌的主要节点是HPV的DNA与人体DNA发生了整合,报道约在83-97.8%的HPV阳性宫颈癌中检测到了HPV整合。汪教授对HPV整合位点(其团队通过对例患者进行了全基因二代测序,确定了9个高频整合位点,其中HMGA2、DLG2和SEMA3D是其首次发现的整合位点。)、整合的分子机制(微同源)、整合的频率及结局(从CIN到宫颈癌,整合频率逐渐增加)、整合后导致肿瘤的分子机制(“LOOP”模式)、整合热点(19号染色体上CCDC基因)等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讲解。目前宫颈癌的筛查以HPV分型为主,版ASCCP以从大数据得出的CIN即时风险数据为基础进行病人分流,那么未来是否转为以HPV整合检测为基础进行分流呢?汪辉教授根据本团队的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其相关III期临床试验也将在下半年开展,这对于宫颈癌的筛查分流提出了一种的思路,值得期待。

宋磊教授:经阴道子宫/宫颈广泛切除术输尿管的处理

医院的宋磊教授分享了“经阴道子宫/宫颈广泛切除术输尿管的处理”的宝贵经验。手术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手段,而自从世界范围内掀起腹腔镜手术可能造成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率升高的讨论,阴式手术再次回归妇产科学界的视野。宋教授详细讲解了阴式广泛子宫/宫颈切除术中输尿管处理的步骤:第一步:距离穹隆3cm处环切阴道壁;第二步:分离宫旁组织;第三步:制造“袖套”,即将切除的阴道壁固定于宫颈钳上,充分暴露手术野,并做到无瘤原则;第四步:触摸分离宫旁以及膀胱宫颈韧带;第五步:打开输尿管隧道暴露输尿管。暴露和游离输尿管是阴式广泛子宫/宫颈切除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宋教授分享了他的精湛经验,手术之前放置输尿管导管,可以方便在手术中触摸与判断输尿管走形及位置,从输尿管下方向上打开输尿管隧道,从而充分暴露宫旁组织,降低手术难度,保证手术彻底性,缩短手术时间,防止输尿管损伤,防止腹腔镜手术能量器械损伤输尿管。宋磊教授详细讲述了输尿管损伤的主要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以及发生损伤后的处理,反复强调术中注意解剖结构,尽量不要造成输尿管损伤,如果发生损伤,及时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发现检查才能后续给予相应的治疗。

崔恒教授: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医院崔恒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文献显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术后残留病灶大小直接影响预后,因此手术应争取达到R0。对于晚期卵巢癌病人,当手术医生判断无法达到R0,一般采取活检取样后,行新辅助化疗+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NACT-IDS)。目前全球范围内卵巢癌新辅助化疗的比例正在增高,文献显示:一期瘤体减灭术与NACT-IDS在总体OS与PFS上没有明显差异,但一期瘤体减灭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那对于卵巢癌患者如何进行治疗选择呢?目前广泛运用的是以CT为基础的影像学评分和以腹腔镜探查为基础的Fagotti评分。去年SOG报道了一篇梅奥诊所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可识别手术结果不佳的高风险女性分类算法,认为白蛋白低于35g/l,年龄≥80岁,或者年龄在75-79岁且伴以下一种因素(ECOGPS1ASA评分3-4分,IV期,预估手术较复杂)属于高风险患者,分流至新辅助化疗,非高风险组患者可进行减瘤术。最近报道BRAC基因的突变状态也可能影响手术方案,BRAC野生型患者进行一期手术的PFS优于新辅助化疗,而BRAC基因突变型患者一期手术的PFS与NACT-IDS没有明显差异。在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上,文献显示传统TC方案与TC+靶向治疗方案相比PFS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新辅助化疗中是否加入PD-1/PD-L1抑制剂目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在新辅助化疗的周期数上,其标准是在进行IDS时能够达到R0,一般主张3-4个疗程。有关于间歇性瘤体减灭术是否可以使用微创手术仍在存在争议。崔教授最后介绍了一项有关间歇性瘤体细胞减灭术后的腹腔热灌注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进行热灌注化疗后可以提高患者的PFS和OS,提出进行间歇性瘤体减灭术后进行1次腹腔热灌注化疗或可成为一种“标配”。

陈春林教授:年FIGO新分期IIIC1期设置的合理性及建议

南方医科大学陈春林教授分享了“年FIGO新分期IIIC1期设置的合理性及建议”。FIGO年宫颈癌新分期与往年分期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动。最新分期有关IIIC1期的定义是不论肿瘤大小以及扩散程度,累及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又分为IIICr(影像学),IIICp(病理学)。根据淋巴结的部位分为IIIC1期(仅累及盆腔淋巴结)和IIIC2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由于IIIC期的设置不考虑局部肿瘤情况的因素,引发了以下思考:1)合并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肿瘤学结局较差,设立IIIC期合理。2)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其生物学特性不同。3)不考虑局部肿瘤因素,无论是局限于宫颈还是已经侵犯至盆壁,这一点是否合理有待考证。4)对于局部肿瘤较小的IIIC1期患者,其推荐的治疗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陈教授通过列举医院的研究结果,认为IIIC期患者的预后可能要优于IIIA,IIIB期患者,将IIIC1期根据局部肿瘤因素分组,其肿瘤学结局是不同的。因此建议将IIIC1期根据局部肿瘤因素进行进一步划分。

郝敏教授:卵巢交界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相关问题

医院的郝敏教授与我们探讨了“卵巢交界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相关问题”。卵巢交界性肿瘤发病年龄较轻,病灶大多数局限,细胞学提示为恶性,但无明显浸润性改变,5年生存率超过80%。大多数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年轻女性患者有保育需求。保育手术的适应证为早期或者低度恶性的卵巢肿瘤,手术方式为保留子宫,行单侧或者双侧附件切除术。郝教授通过多篇文献数据说明了卵巢交界性肿瘤保育手术的安全性:虽然保育手术的复发率较高,但不影响患者总体的生存率。另外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手术选择方式也有区别,其中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可选择保守手术,或者根治手术。而粘液性肿瘤首选根治性手术。单侧卵巢交界性肿瘤可行单侧附件切除,而双侧卵巢交界性肿瘤可行双侧肿瘤剥除术。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卵巢交界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可以达到50%的妊娠率,为了提高保育术后患者的妊娠率,把握好妊娠时间以及使用好辅助生殖技术是有效手段。对于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促排卵治疗是否会促进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复发和进展,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需要密切随访。郝教授最后指出冻卵技术可以成为保育功能治疗的新思路。

康山教授:子宫内膜癌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回顾

医院的康山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子宫内膜癌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回顾”。最新NCCN指南指出可选择任何手术方式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以及淋巴结评估,包括腹腔镜,机器人,阴式,开腹。但对于病灶局限于子宫患者的标准治疗方式建议微创方式。康山教授通过回顾既往RCT研究,说明对于短期效果而言,腹腔镜手术行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而在长期效果中,腹腔镜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生活质量更高,可作为部分患者的选择。康教授指出目前微创治疗子宫内膜癌仍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比如术中举宫器的使用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结局有关,举宫器可能通过增加宫腔压力而破坏子宫病灶,这可能与宏观上的肌层断裂与微观上的肿瘤微环境破坏相关。对于子宫内膜前哨淋巴结活检示踪剂注射的位置也存在争议,宫颈注射与宫腔注射均可检出前哨淋巴结,但若存在腹主动脉旁前哨淋巴结阳性,宫腔镜注射可能是唯一真正体现子宫淋巴引流的方法。宫颈以及宫体双重注射示踪剂可提供良好的整体检测率并改善腹主动脉旁区域的定位。

吴鸣教授:卵巢癌的手术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的吴鸣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卵巢癌的手术进展”。卵巢癌手术治疗主要目标是达到满意的瘤体减灭,肿瘤细胞减灭的彻底性与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明显相关,若能够达到R0,患者的预后将会大大提升。但一些患者在一期手术并不能达到R0,而新辅助化疗+间歇性瘤体减灭术(NACT-IDS),可以使手术难度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并且可以达到与一期手术相仿的预后。目前对于卵巢癌患者淋巴结切除仍存在争议,既往文献提示:对于可以达到R0患者,淋巴结切除可以明显提高生存近20个月,如果不能切除,哪怕是残留只有1mm,淋巴结切除将不能改善预后。但是最新LION试验提示:对于手术R0患者,是否切除非肿大淋巴结并不影响患者的OS与PFS。吴鸣教授强调对于肿大的淋巴结,证实转移的淋巴结必需切除。同时指出对于上腹腔的病变采取更加彻底的手术措施,比如横隔切除、脾切除、肝切除、肝门肿瘤切除等,可以使满意瘤体减灭术的概率由50%提升到76%,同时并不增加手术主要并发症。对于复发卵巢癌病人的手术治疗,AGO临床试验提示:对于铂敏感复发的病人,手术可以推迟复发5.6个月,与单纯化疗相比手术可以延长生存7.7个月,并且手术可推迟三线治疗的时间达7.1个月。但是只有手术达到R0,病灶切除干净才能改善病人生存,如果切不干净,手术后患者OS要差于单纯化疗病人,所以术前评估非常重要。

孔北华教授:WHO妇科肿瘤分类变更及其临床意义

山东齐鲁大学的孔北华教授分享了“WHO妇科肿瘤分类变更及其临床意义”。自年至年,WHO有关女性妇科肿瘤的分类共更改了5版,肿瘤分类的意义在于规范化,标准化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规范科学研究。年WHO第5版的肿瘤分类新增了诊断分子病理学,在肿瘤分类章节中新增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病变,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下生殖道间质肿瘤,黑色素细胞肿瘤,转移性肿瘤,遗传肿瘤综合征。

孔教授介绍到新版本对于卵巢肿瘤进一步明确了高级别浆液性腺癌的输卵管起源,低级别浆液性腺癌由良性至交界性至恶性的进程,确定子宫外浆液性癌原发部位的诊断标准。新版本仅保留了良性和交界性浆粘液性肿瘤的分类,而去除了浆粘液性癌,将其列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一种具有粘液分化的特殊亚型。推荐了5种分子标志用于上皮性卵巢的分类诊断。上皮性卵巢癌主要分为:高级别浆液性腺癌,低级别浆液性腺癌,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粘液性腺癌。其前驱病变、危险因素、分子改变、化疗敏感性等差异均有助于诊断不同类型。对于少见的上皮性癌,首次列入中肾管样癌、去分化癌,并重新引入了混合性癌。推荐了10种分子标记提高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分类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子宫内膜样癌纳入基于TCGA的分子分型,结合组织学可以更好地提示预后。新版本的WHO对于子宫内膜癌中的浆液性癌着重强调了HER2过表达分类的重要性。对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提出了几种基因分子融合的分型。

对于宫颈癌前病变尚未发现HPV非相关性。对于鳞癌来说,超过90%为HPV相关性,非HPV相关鳞癌发病年龄大,多为晚期,预后差。宫颈腺上皮肿瘤在原位癌阶段即可分为HPV是否相关。病理形态学改变即可区分是否HPV相关。HPV相关性腺癌可根据Silva分型,非HPV相关性癌主要为胃型腺癌。新分类删除了宫颈的浆液性腺癌。

阴道大部分鳞癌与HPV相关,而大部分腺癌与少部分鳞癌为HPV为非相关,此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对于外阴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按照HPV是否相关分类。HPV非相关性外阴癌的预后较差,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手术范围仍然需要商榷。

吕卫国教授: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肺转移(结节)的处理

浙江大学医院吕卫国教授讲述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肺转移(结节)的处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进展快,具有较强的亲血管特性,很早即可发生血液转移,肺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但对于葡萄胎清宫前后肺结节的处理目前争议较大。吕卫国团队研究显示:葡萄胎肺结节不是化疗的指征,只要HCG没有达到FIGO诊断标准,随访是安全的。这可能是葡萄胎的良性迁移,肺组织对滋养细胞栓塞的反应性变化,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外来的滋养细胞肿瘤组织。EOTTD建议肺部结节大于2cm才需要化疗,而胸部CT提示小结节无临床意义,因此对于既往胸片阴性的患者不建议行胸部CT检查。但复医院鹿欣主任团队研究显示:GTN初诊患者进行胸片检查会降低治疗前分期,建议有条件者常规进行胸部CT平扫,对于常规胸片无法显示肺转移灶患者、化疗耐药或者复发患者,建议行胸部CT评估和随访。另外,吕卫国教授指出低危GTN肺转移增加了MTX的耐药和复发,但不影响总体生存,低危肺转移的绒癌患者MTX耐药率高,初次化疗可考虑联合化疗。如果经化疗后HCG降至正常,肺部转移灶不再有变化,即可参照血HCG停止化疗,不必考虑影像学结果。

吴令英教授:晚期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选择

中国医科院医院医院的吴令英教授带来了有关“晚期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选择”的精彩分享。晚期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维持治疗。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为减瘤手术后肿瘤残存情况,文献报道初始减瘤术的满意减瘤率在25%-70%。吴教授的分享主要从晚期卵巢癌手术时机的选择和一线维持治疗的选择两个方面展开。对于晚期卵巢癌初始治疗方案的决策需要完善的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腹腔镜探查可作为术前评估的手段。CT预测肿瘤扩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Fagotti腹腔镜模型的总体敏感性和满意度也较高。对于肿瘤病灶比较小(<5cm)、化疗不敏感(比如透明细胞癌,粘液腺癌)、一般情况相对较好的患者倾向于选择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当术前评估无法进行初始满意减瘤的患者可以选择新辅助化疗+间歇性瘤体减灭术。吴教授文献分析提示初始瘤体减灭手术尽管取得了较高的病灶切除率,但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样较高,因此需要术前仔细评估,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晚期卵巢癌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对于BRAC突变患者,PARPi是首选的一线维持治疗方案,而对于BRAC野生型、HRD阳性的患者依然可以选择PARPi作为一线维持治疗方案。对于HDR阴性患者,尼拉帕利和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线维持治疗正在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PRIMA最新研究显示:尼拉帕利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可以使接受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和间歇瘤体细胞减灭术的患者均获益,也可以使不同残余病灶状态的患者获益。

魏丽惠教授: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北京大学魏丽惠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解读。从6年宫颈癌疫苗上市后,从已实施国家免疫计划的国家数据看,宫颈癌疫苗不仅可以预防HPV疫苗包含的相关HPV型别的感染,对如HPV31,33,45,52,58型也有预防效果。明显降低了由HPV16/18引起的高级别病变风险,对原位腺癌也有高达90%的有效性。并且接种HPV疫苗没有增加包括接种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没有显著增加流产、妊娠终止、先天性异常或死产的风险。接着魏教授详细讲述了我国FDA批准上市的HPV疫苗的特点和接种流程。无论有无性生活,既往有无暴露于HPV感染都应该推荐接种HPV疫苗。对于HPV感染、细胞学异常、既往因HSIL接受过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女性均推荐接种HPV疫苗。妊娠期女性不推荐预防性接种HPV疫苗,慎重推荐哺乳期女性接种HPV疫苗。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特征,不应否定27-45岁女性接种HPV疫苗的意义,有条件接种者也可从中获益。接种HPV疫苗之后仍应接受子宫颈癌的筛查。最后,魏丽惠教授指出由于宫颈癌三阶梯预防措施的存在,宫颈癌有望成为第一个被消灭肿瘤。

万小平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病理与治疗选择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万小平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子宫内膜癌分子病理与治疗选择”。万小平教授介绍子宫内膜癌的分型从二元分型发展为TCGA分子分型,历经40余年的历史。TCGA分子分型将内膜癌分为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内膜样癌低拷贝型,浆液性癌高拷贝型四种类型,推测预后,指导治疗。但TCGA分型成本高,价格贵,程序复杂,临床难以应用。目前常用的另一种分子分型ProMisE是一种简化版,分型首先确定DNAMMR状态,继而确定POLE、P53的状态,分为POLE突变型、MMR-D型、P53野生型、P53缺失/突变型。不同ProMisE分型的治疗方式有所不同:对于POLE突变型,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保留生育功能,不用切除淋巴结,术后可能不需要辅助化疗,可接受免疫治疗。MMR-D型者进行免疫治疗同样可获益。P53野生型有生育要求者可保留生育治疗,进行激素治疗。P53异常者需考虑切除淋巴结,不推荐保守治疗,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内膜癌Leinden/TransPORTEC分型,可用于指导临床高危内膜癌的治疗选择。

接着万小平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内膜癌Leinden/TransPORTEC分型。临床发现15%-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高危因素,其治疗方式存在一定争议。荷兰莱顿大学联合多家机构在TCGA分型的基础上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内膜癌进行分子分型,最终形成了内膜癌Leinden/TransPORTEC分型用于指导治疗,其四种亚型包括P53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MSI)型,POLE突变型,没有特定分子特征的组(NSMP)。在NSMP中,高频率的PI3K-AKT改变,可选用PI3-K/AKT通路抑制剂靶向治疗。POLE突变和MSI亚型中,免疫治疗(靶向PD-L1的治疗)可能有效。P53突变型辅助联合放化疗,POLE突变可不考虑辅助治疗。目前内膜癌的分子分型研究还在继续,比如Leinden/TransPORTEC分型与DNA修复蛋白表达相结合的新分型。众多的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成果为内膜癌靶向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从临床到病理        

6月5日上午,“子宫内膜异常增生与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从临床到病理”学习班顺利开班。医院院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导、卫生部规划教材八年制《妇产科学》第一版和第二版及七年制《妇产科学》主编丰有吉教授致开幕辞。随着医学发展,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指导意义日益明显,遗传性子宫内膜癌和代谢异常患者也越来越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iaoguanjing.com/sngyjs/1536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