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0岁
体检时彩超发现右肾积水,无腰酸、腰痛,无血尿、脓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恶心、呕吐。
VIP
CT
CTU
MRU
术中见:右侧输尿管上段距肾门约6厘米输尿管明显扩张,约1.0厘米,后输尿管走行于下腔静脉后方,呈“s”型环绕腔静脉。
术中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右肾积水。
发病机制及分型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为一临床相对少见疾病,实际上不是输尿管发育异常,而是下腔静脉发育异常所以又称环绕腔静脉输尿管、输尿管前下腔静脉,其发病机制为胚胎发育时期后主静脉未萎缩,静脉环发育不完全,肾静脉环后部发育不良,前环发育为下腔静脉,使输尿管位置发生改变,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形成下腔静脉后输尿管。Bate-son等根据病变位置高低将此病分为两型,Ⅰ型为低襻型,最常见,本例病例属于此型。下腔静脉与输尿管交叉点约在腰3、4水平,输尿管呈S形或反J形,此型肾盂肾盏扩张明显,临床常需手术治疗。Ⅱ型为高襻型,此型罕见,下腔静脉与输尿管交叉点大约在第腰1、2水平,此次输尿管与肾盂位置平行,管腔粗,不易产生梗阻而致肾盂肾盏积水,故一般不需手术。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分型
Ⅰ型
更常见
输尿管于第3、4腰椎椎体水平下腔静脉(IVC)后方走行梗阻点呈鱼钩状
50%的患者有明显的肾积水
Ⅱ
少见
输尿管与下腔静脉的交叉点更高,位于肾盂水平
此型大多数患者轻度肾积水
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症状一般轻微,常表现为右侧腰部隐胀或胀痛不适,伴有血尿或脓尿,或无任何症状。
影响表现
右侧输尿管转向腰3/4椎弓根内侧走形,在下腔静脉(IVC)后方穿行,然后于下腔静脉和主动脉前方下行,在输尿管下三分之一回到其正常位置。引起梗阻近端不同程度的肾盂输尿管积水。
超声:B超显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侧肾脏体积增大,肾实质变薄,肾窦分离,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积水。超声不能显示输尿管全程形态,只能进行初步筛选。
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是既往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主要影像方法。静脉肾盂造影正位片上可以显示输尿管上段扩张,一般在腰3-4水平向中线靠拢,呈“鱼钩”状或“S”型。逆行肾盂造影可以显示输尿管扩张及全程走形,但其为创伤性检查,而且不能同时显示输尿管的走形和下腔静脉的影像,定性诊断信息量有限。
MRI:MRI可以多平面成像,MRU能清楚地显示输尿管走形,也是目前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其成像时间长,大范围扫描易受呼吸运动及强磁场对体内外各个系统的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CT:CT平扫肾盂、肾盏及上段输尿管扩张,肾皮质变薄,下腔静脉位于腰3椎体右侧前缘,而正常下腔静脉应位于腰3椎体前缘中央与右侧缘之间,这一改变对于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增强扫描排泄期或延迟期部分下腔静脉后方可见类圆形或小弧形的高密度影。输尿管位置异常是CT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需和腹膜后肿块、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导致输尿管移位进行鉴别,腹膜后肿块常导致输尿管向外侧移位,特发性纤维化常导致内移为双侧性。此外尚需和髂血管后输尿管相鉴别,后者位置较低,且不与腰椎重叠。
输尿管偏移或移位原因
向内侧偏移或移位
输尿管上段
输尿管下段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淋巴结肿大
腹膜后纤维化
髂动脉动脉瘤
膀胱憩室
手术后(如: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盆腔脂肪增多症
向外侧偏移或移位
输尿管上段
输尿管下段
淋巴结肿大
盆腔肿块,如:子宫肌瘤
主动脉瘤
腹膜后血肿
医院影像科孟雅婷/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