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消化内镜室成功完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患者已顺利出院。
该女性患者41岁,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肌层。于10月12日在内镜室行STER治疗,手术用时约90分钟,顺利切除了来源于固有肌层大小约5cm×2cm食管黏膜下肿物。术后病理结果:食管平滑肌瘤。此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消化内镜技术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而内镜室相继开展的EMR、ESD、STER等多种技术的彼此承接,互为补充,将使我院消化内镜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造福长垣人民。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指病变位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的病变,患者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多数在常规胃镜检查时发现病灶。近年来食管黏膜下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向。食管黏膜下肿瘤多为良性,但肿瘤逐渐增大能引起消化道出血、梗阻、压迫脏器、恶变等严重问题,需要尽早切除。以往多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或胸腔镜切除治疗,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下隧道技术的开展和成熟,该类疾病已经被内镜微创治疗所替代。
STER技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1)普通内镜及超声内镜准确定位肿瘤;(2)内镜直视下利用Dual刀、IT刀等切开黏膜,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3)逐步游离肿瘤外膜,完整切除肿瘤;(4)应用和谐夹、钛夹等缝合黏膜切口。
STER不同于传统内镜下消化道手术,是巧妙利用黏膜层或固有肌层间的空间进行操作,可以一次性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相对于既往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该手术方式能迅速恢复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可避免术后出现消化道瘘和胸、腹腔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其优点是防止穿孔,在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过程中,如果肿瘤腔外生长,突破胃浆膜层或食管外膜,切除肿瘤后不必对穿孔部位进行修补,而是直接夹闭黏膜切口,而且术后完全无体表疤痕,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