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endoscopicresection,STER)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一种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是衍生于POEM的一种内镜下手术方式。传统的内镜下电切除术对于消化道的黏膜下肿瘤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穿孔,尤其是对于深层的黏膜下肿瘤,有时可能需要全层切除而难以缝合,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缝合,而使内镜手术失去了意义。在食管、胃食管结合部、胃窦等部位,先在黏膜表面开一个小口,随后将内镜深入其中,在黏膜下层建立一个隧道,在直视下将肿瘤完整切除,同时保留了消化道表面黏膜的完整性,在肿瘤完整切除后,将黏膜隧道的开口使用金属夹进行夹闭,避免了消化道的穿孔,减少了术后消化道漏等并发症。我院消化内二科魏志主任团队已应用STER技术治疗了多名黏膜下肿瘤患者。
魏志主任在手术中
以食管SMT为例,手术操作如下:
(1)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对于不易定位的贲门部SMT,可以于黏膜下注射少量稀释的靛胭脂或美蓝帮助定位。
(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选择距离SMT口侧直线距离约3cm处食管或胃黏膜切口,分离切开处黏膜下组织,内镜即可借助头端透明帽沿切口进入黏膜下层,沿黏膜下层逐步分离,在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形成一纵行隧道,分离直至跨过肿瘤1~2cm,显露肿瘤。建立隧道的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黏膜面。
(3)胃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沿肿瘤周围分离,保持瘤体包膜完整,将瘤体自固有肌层剥离,尽量避免损伤食管外膜或胃壁浆膜层。
(4)缝合黏膜切口:肿瘤切除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下隧道,处理出血点和可见的小血管,内镜退出黏膜下隧道,直视下应用金属夹完整对缝黏膜切口。
STER术示意图
病例举例
患者房××,男,20岁,因“间断进食哽噎感1年”来诊,胃镜示食管中段环腔2/3见不规则隆起,表面光滑,活检钳触之硬,固定。超声内镜提示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环腔3/4,腔内外生长,内部无明显血流回声,弹性成像观察病变质地硬。魏志主任为患者实施了食管隆起病变STER术。
手术过程
术后给予禁食、抑酸、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病理回报:(食管距门齿25-28cm)平滑肌瘤,体积约5.5×4×2.5cm,术后7日出院。
STER术既不同于传统内镜下胃肠腔内的治疗,也不同于经自然腔道的胃肠腔外的内镜治疗,而是创造性地巧妙利用消化道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的空间建立“隧道”进行操作;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缩短约7~10天),可以达到术后完全无体表疤痕,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同时,治疗费用低(平均每例降低1.5~2万元人民币),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国家的医疗资源。
专家名片:
魏志,山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学医师分会基层学组副组长、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分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胃肠肿瘤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内镜早癌学组委员,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医院院长基金重点基金2项,青年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3篇、中华系列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6部,先后在国内多项早癌及超声内镜手术视频大赛中获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