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生活中
不小心磕碰到,有点小病痛时
一般会吃药解决
吃完药,喝口水
对很多人来说,是习惯性动作
但也有一些人
为了方便,直接选择“生吞”
可是你知道吗?
对某一些特定的药物来说
直接吞很危险
下面主人公,就吃出问题了!
吃药不喝水,胃被腐蚀出大洞今年3月16日,杭州宫先生觉得身体不舒服,于是到就近药房购买了四环素胶囊。离开药店前,店员和宫先生强调:服用该药,必须要喝水,不然会容易引起腐蚀胃部等危险。
到家后,宫先生没有听取建议,直接吞服药物。半夜,宫先生觉得胸口有点痛,还咳嗽,这时候他想起了店员的话,赶紧起来喝水,可是胸痛这些症状还没有缓解,甚至,吃了点东西后,更加重了。
一阵剧烈咳嗽后,伴随着血丝,服用的药物胶囊外壳也被咳出……
3月17日一大早,医院就诊。在随后的胃镜检查中,医生发现宫先生的胃部已发生腐蚀,形成一巨大溃疡,还有少许渗血。
图:宫先生的胃镜成像
一片药片就能导致胃溃疡
也太可怕了吧
到底为什么,会导致胃溃疡?
那是因为
有些药物对一些部位有刺激作用
如果不喝水
导致这些部位被刺激
从而发生发炎、溃疡或糜烂
当然了,有些药物必须配水
而有些药物
则尽量少喝水,以免降效
吃药喝水究竟有哪些讲究
小编来告诉你!
这5类药,要多喝水!1、对食道产生刺激的药物
有些药物会对食道产生刺激,如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仑膦酸钠,应多喝水送服,并在服药后至少半小时之内避免躺卧,以免造成食管炎、食管溃疡或食管糜烂等。
此外,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替硝唑等抗生素以及硫酸亚铁、对乙酰氨基酚等药时,也要多喝水。
一般建议,用~毫升水送服。尤其食管运动力减弱的老年人,更应多喝水。
2、引起排汗或排尿的药物
●服用用于退烧、止痛的解热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时,应多喝水。
●服用茶碱、氨茶碱、二羟丙茶碱等平喘药时,也应该多喝水,这类药会引起口干、发热或多尿的副作用。
●服用治疗发热的葛根芩连丸、治疗腹泻的复方黄连素片等药物时多喝水,是为了减少发热、腹泻时失水带来的不良影响,此类药物用~毫升水送服。
3、增加泌尿系统结石风险的药物
服用磺胺甲恶唑、柳氮磺胺吡啶等磺胺类药物,以及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时,也应该多喝水。
因为这些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容易在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形成结石(晶体盐类物质),多喝水可以预防。
此类药物用~毫升水送服,服药期间要持续多喝水。
4、易粘在食管上的胶囊类药物
胶囊或软胶囊主要是以食用明胶为材料,这种物质在遇水或遇热的条件下会出现结构变化,表现为胶囊变软发黏。
所以,胶囊或软胶囊类药物在服用时也应多喝水。建议用~毫升温凉水送服此类药物。
5、传统中药颗粒剂
现在的很多中成药都是颗粒剂,颗粒剂的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用开水冲泡成一碗中药汤剂再服用。
根据传统中药汤剂的用量,一般建议冲成~毫升的汤剂服用为好。
吃这些药,该少喝水!有些药物的起效方式特殊
用药时要少喝水
比如以下3类药物......
1、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此类药物的起效方式相当于给胃“贴膜”,阻止酸性离子弥散。
建议在餐前1小时或睡前服用,服药期间应少喝水。
2、缓解腹泻的药物
如蒙脱石散,是通过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毒素的固定、抑制作用,以及对消化道黏膜的覆盖保护能力而起效,所以也应该少喝水。
说明书要求1袋蒙脱石散(3克)应“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毫升)中混匀快速服完”。
此类药物应该用少量水送服,服药后一段时间(30~60分钟)之内也应该少喝水。
服药水温,有讲究!一般情况下
我们主张用凉水送服药物
主要为了避免
某些药物在热水中分解失效
正常人体口腔温度
在36.2~37.2℃
<为凉水,≈为温水,>为热水
服用以下药物
就得注意水的温度啦~
1、活菌制剂
根据说明书要求,活菌制剂要冷藏保存,用凉水或温水(<37℃)冲服。因此,活菌制剂最好用凉水冲服。
2、软胶囊剂
软胶囊是一种特殊剂型,一般需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药典要求的存放温度是8℃~20℃,这种环境最利于软胶囊的稳定。
所以,软胶囊剂适合用温凉水送服,热水送服会增加胶囊外壳的黏性,使其容易与食道黏膜发生粘连从而造成食道损伤。
3、维生素C
影响维生素C氧化分解的因素很多,温度、光照、空气暴露等都是。
二附院药学部主治医师张卫芳介绍,维生素C在40℃以上的热水里就会氧化分解,因此维生素C泡腾片应该用凉水冲泡。
4、消化酶类
含糖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在70℃以上时容易分解失效。用40℃~60℃的热水送服,对药物的影响程度也不大。
没想到吃药都有这么多讲究
如果分不清的话
谨遵医嘱,才是正确方式!
“健康顺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