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技术是建立从皮肤到肾集合系统的手术通道,并放置内腔镜进入肾盏、肾盂甚至输尿管上段,对上尿路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手术方法。
早在公元10世纪,阿拉伯已有经腰部戳孔取石的传说。ThomasHillier于年报道了第1例经皮肾造口术,他为4岁的男孩反复进行肾脏的穿刺和引流以期形成经皮的窦道来解决严重的腹胀,病人5年后死亡,病理检查是严重的肾脏积水。年HughHamptonYoung在一个巨大积水肾经皮置人儿童膀导管镜进行观察,这是第1例经皮的腔镜操作。当时没有影像设备引导,属于盲穿,仅仅适合巨大的肾脏积水。
年Rupel和Brown首次描述了经皮肾取石术,他们从以前肾造瘘术时形成的手术通道里取出了结石。年,Trattner在开放手术中用内腔镜对肾盂进行了检查。然而直到年,Goodwin才首次描述了通过放置经皮肾造瘘管排空一个严重积水的肾,开创了经皮肾造瘘技术的新纪元。由于他是在无放射技术引导下完成的这一操作,所以引流管是在不可视的情况下放置的。年之后,德、美、日等国不断生产和改进各种硬性和可曲性肾镜,促进了这一技术发展。
年Bartley的seldinger法X光透视定位PCN,年Pederson的超声引导下PCN。年Fernstrom和Johannson首次报道他们建立了经皮专一用于取石的方法,应用肾镜通过经皮穿刺扩张的肾造瘘通道用套石篮成功取出肾盂内结石。年,Wickbam和Kollett将该技术命名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年Pfister等的Trocar-needle技术和Segal等的Catheter-needle技术,年Hunter,Lawson逆行径路穿刺方法及年Claymen的气囊一步扩张方法,使这项技术越来越准确和安全。经皮肾技术才日益受到重视并获得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腔内泌尿外科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80年代,Alken和Clayman等在此基础上成功施行肾镜下取石术,并将超声碎石术和液电碎石术在PCNL中成功应用。由于其微创的本质特点,逐渐受到全球泌尿外科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年Jackman等介绍了微创肾镜(F11)在儿童结石中的应用。微创肾镜为腔内碎石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年后提出了“多通道经皮肾穿刺取但经皮肾造瘘和经皮肾镜术本身有一定的侵入性,手术器械和操作过程较繁琐,需要扩张通道较大易损伤致肾出血,尤其是肾脏积水不明显者,往往需要二期手术取石,粗大的肾镜镜身无法抵达输尿管上段等,都影响了该项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年吴开俊、李石术”,并逐渐开展了一期取石术。年Lahme、Bichler等也提出扩张经皮肾通道在F14–F16进行经皮肾镜取石,命名为“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MPCNL)”。大量实践证明其方法较开放手术和传统PCNL更为优越。
在看点这里
吕建林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