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abdominalpain)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几乎涉及各科疾病。既可以是腹内脏器病变,也可以是腹外病变;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可以是内科疾患,也可以是外科疾患,甚至最初为内科疾患,以后病情发展而以外科情况为主。在治疗方法上,有些腹痛急需手术,有些腹痛则不需要手术;有些腹痛最初保守治疗,之后需手术治疗。急需手术治疗者,若误诊、漏诊延误手术则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反之不需要手术者,施行不必要的手术,则不但增加病人痛苦,甚或加重病情。所以对于小儿的腹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应十分重视。
小儿腹痛的临床特点:小儿腹痛随年龄大小而有不同的表现。新生儿机体反应差,虽有严重的腹内脏器病变,但往往不表现腹痛,而仅出现顽固性腹胀和频繁的呕吐。婴幼儿多无自述腹痛能力,更不能确切陈述腹痛的性质、部位及其演变过程,仅以其表现可被家长及医生理解为腹痛,如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哭吵,两下肢蜷曲,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拒食甚或精神萎靡。年长儿腹痛时常哭闹或转辗不安,双下肢向腹部屈曲,并以手护腹部,而对腹痛性质、经过常常描述不确切,定位能力差。对腹痛病儿的正确诊断,则有赖于医生详询病史,耐心观察腹痛情况,仔细全面地进行检查,方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一、病因(一)儿内科疾病
1.腹内疾病 急性胃炎、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痉挛性绞痛、肠及胆道蛔虫症、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坏死性肠炎、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各种胰腺炎、各种腹膜炎、肝脓肿、膈下脓肿、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等。
.腹外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胸膜炎)、心血管疾病(急性心力衰竭、心包炎、心肌炎)、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瘢、荨麻疹、哮喘)、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腹型癫痫)、代谢性疾病(低血糖症、尿毒症、卟啉病)、传染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败血症、带状疱疹、铅中毒等。
(二)儿外科疾病
急性阑尾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肠系膜动脉栓塞、急性肠扭转、回肠憩室炎并发穿孔,梗阻、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炎、嵌顿性腹股沟疝、泌尿道结石、肾盂积水、肝破裂、脾破裂、卵巢囊肿扭转、睾丸蒂扭转、髂窝脓肿等。
二、诊断应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辅以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检查,尽快作出早期、正确的诊断。
(一)病史
1.年龄 不同年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如肠痉挛多见于3个月以下的幼婴,常由于喂养不当或吞咽空气过多所致。肠套叠、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多见于两岁内小儿,急性阑尾炎、肠道寄生虫病则相对少见。胃肠道感染、肠寄生虫病、肠系膜淋巴结炎、胆道蛔虫病、大叶性肺炎、腹型癫痫,过敏性紫癜等以年长儿为多见。
.腹痛发生的急缓 起病急缓对鉴别诊断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急骤或阵发性加剧者常为外科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绞窄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套叠及腹股沟疝嵌顿等。发病缓慢而疼痛持续者常为内科性疾病,如肠蛔虫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炎及病毒性肝炎等,但要注意有时慢性腹痛和急性腹痛的病因可以相同,这是因为疾病在不同阶段其性质发生变化所致,如溃疡病原属慢性腹痛,在合并穿孔时即为急腹症。故对原有慢性腹痛者,如腹痛转为持续性或突然剧痛,应注意急腹症的可能。
3.腹痛的性质 腹痛可为阵发性疼痛、持续性疼痛或轻度隐痛。阵发性疼痛或绞痛有梗阻性疾病,若局部喜按或热敷后腹痛减轻者,常为胃、肠、胆管等空腔脏器的痉挛;持续腹痛加剧多见于胃肠穿孔;持续性钝痛,改变体位时加剧、拒按,常为腹腔脏器炎症、包膜牵张,肿瘤以及腹膜脏层受到刺激所致。隐痛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放射性疼痛为一个局部病灶通过神经或邻近器官而波及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大叶性肺炎引起同侧上腹部疼痛。腹痛伴排粪或排尿困难,可能为粪块堵塞或尿路感染、结石。总之,腹部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特点为:①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②局部压痛明显;③有腹肌紧张;④肠鸣音异常。
4.腹痛的部位 一般腹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相一致。如右上腹痛常见胆道蛔虫症、病毒性肝炎以及同侧的胸膜病变或大叶性肺炎。剑下疼痛见于消化性溃疡。右下腹痛以阑尾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可能性最大。左下腹痛要想到便秘或菌痢的可能性。脐部疼痛以肠蛔虫症及急性肠炎为多见。全腹剧烈疼痛,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者,多提示原发性腹膜炎。沿输尿管部位的绞痛,伴腰痛者,应多考虑尿路结石的可能。但有的疾病,起病时的疾病部位可能与病变部位不同,如阑尾炎最早可在脐周、中上腹痛,6-1小时后转移局限于右下腹痛。
婴儿腹痛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1.肠绞痛
肠绞痛高发于生后周到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能与这个年龄的宝宝肠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有关。
肠绞痛所致的强烈的、高频率的收缩可能是导致婴儿腹痛的直接原因。肠绞痛通常在下午和傍晚加重,可能伴有无法安抚的哭闹、踢腿、频繁排气,以及全身激惹状态。
1.减少肠道内不必要的内容物这对缓解肠绞痛可能有一定效果。比如及时拍嗝、排气操、避免过度喂养、不额外喂水、必要时使用西甲硅油等,都可以适当减少肠道中额外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肠道的负担,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肠绞痛。
.改变婴儿所处的环境用毯子包起婴儿、将婴儿放到手推车或摇篮里轻轻摇晃、给孩子安抚奶嘴等方法,可能达到转移婴儿的注意力的效果,同时给婴儿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从而有效缓解婴儿的哭闹。
.肠套叠
肠套叠常见于6-36个月龄的婴幼儿,是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急腹症。当肠道的一部分嵌入到更远端的肠管并发生堵塞时,就发生了肠套叠,引起肠道梗阻,出现剧烈腹痛。
婴幼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表现为突发间歇性、重度、进行性腹部绞痛,伴有不能安抚的哭闹以及双腿向胃部弯曲。通常每15-0分钟发作一次。随着时间推移,腹痛会越来越频繁,程度会越来越严重,并且伴随阵发性嗜睡。
呕吐通常是其突出症状常出现于腹痛最初发作后不久。
最初,呕吐物可能不含胆汁,但随着肠梗阻的进展,呕吐物中通常会出现胆汁,并有可能排出混合有血液和黏液的暗红色“果酱样”大便,有时还可在右侧腹部可以摸到腊肠样腹部肿块。随着症状进展,患儿可能出现嗜睡逐渐加重。
出现上述症状需尽快就医,一般需要做腹部B超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早期肠套叠可以通过空气灌肠的方法复位,但严重时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消化道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感染通常会引起腹泻和(或)呕吐,有时还可出现腹部疼痛。
大多数感染性病例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并不需要治疗,是自限性疾病,病程1-周,腹痛症状一般持续1-天。可口服枫蓼肠胃康口服液。是中药浓缩液。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医院首选,理气健胃,清热除湿化滞,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最佳良药!
如果出现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和腹泻、反复发热,尿少、哭时无泪、皮肤干燥,精神状态差等,提示可能非病毒感染或有并发症发生,需尽快就医。4.牛奶蛋白过敏
常见于较小婴儿,是指对牛奶中蛋白成分的一种免疫反应。临床表现常出现于出生后前几个月内,通常发生于向膳食中添加基于牛奶的配方奶后几日或几周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可能会出现相关症状(因母亲摄入牛奶所致)。
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常表现为:腹部抽痛,往往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皮疹、喂养困难以及生长发育迟滞,甚至出现咳嗽、反复发热、咯血等肺部症状。
这些症状在停止摄入牛奶蛋白后一段时间内明显改善,但再次摄入牛奶蛋白后症状又重新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对绵羊奶、山羊奶或水牛奶同样过敏,所以更换羊奶粉意义不大。
明确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应避免食用奶类蛋白质,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也应限制奶制品的摄入,如果母乳不足,可使用水解配方奶作为补充;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使用水解配方奶;1岁以后,可尝试将水解配方奶逐步过渡至普通配方奶。
儿童腹痛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便秘便秘是引起较大年龄段孩子腹痛(特别是下腹痛)的一种常见原因。在整个儿童期,有三个阶段特别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
第1个阶段是在婴儿膳食中加入谷物和固体食物后
第个阶段是排便训练时
第3个为开始上学的时候
患儿通常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疼痛和(或)排便减少,伴随腹部隐痛,长期便秘有可能导致患儿大便失禁。
当患儿因为排便疼痛而逃避排便时,大便堆聚在直肠中并变硬,导致排便更痛,甚至肛裂。因此,便秘的潜在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以避免这种恶性循环。
通常,可通过膳食改变、行为改变和药物治疗来改善便秘。减少牛奶的摄入量(每日摄入mL的全脂牛奶会降低肠动力并使儿童饱足,从而减少摄入其他可促进大便软化的液体和食物),并给患儿提供高纤食物(如西梅、豌豆、全麦、大麦和杂粮麦片)来预防和改善轻度便秘;便秘严重时需要临时使用开塞露通便以缓解症状。如厕训练时,给儿童提供尺寸合适的马桶及脚踏;对于学龄期儿童,父母应定期询问儿童排便情况,及时发现儿童是否因回避使用学校的厕所,或对使用学校的厕所感到尴尬而逃避排便造成便秘;同时,父母应提倡儿童在餐后有常规、宽裕的如厕时间。必要时需要药物辅助治疗。目前治疗便秘的常用药品,也是临床医生推荐-医学教科书推荐产品——聚乙二醇散,是国家基药,已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治疗各种便秘的首选良药,见效快!《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中推荐产品。不影响肠内正常酸碱环境,不被吸收、不代谢、不分解、作用温和,无刺激!不含乳果糖和多元醇!适应人群广泛,尤其是特殊群体:如:孕妇、哺乳期女性、老人、儿童、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等都可以服用。显著疗效与极高的安全性已被临床应用证实!临床文献及病例收集反馈:聚乙二醇散的临床疗效优于同为渗透缓泻剂的乳果糖!
需要注意的是:便秘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长期便秘的患儿需就诊,由医生评估、指导治疗。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在1-5岁的孩子中比在婴儿中更为常见,一般引起下腹部和膀胱区疼痛,通常小便时伴随尿路疼痛及灼烧感,患儿还可表现为发热、尿频及甚至尿液异味。
此时,需带患儿就医,医生有可能会进行尿液检测,根据情况进一步处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最常见的感染,由于常常伴随有高热,过高的体温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痛。有时因为病变的咽喉部位变得更加敏感,也可伴有刺激性呕吐。这种腹痛的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轻而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手卫生是减少被感染以及防止感染传播给他人的关键措施。对于小年龄的宝宝,家长护理宝宝前后一定要注意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准备食物或进食前。
阑尾炎阑尾炎多见于10-14岁儿童,但年龄越小的患儿,阑尾穿孔的概率越高。
主要症状厌食、脐周疼痛(早期)、疼痛向右下腹转移(常在症状出现的4小时内)、随活动而出现的疼痛、呕吐(通常在疼痛发生后)、发热(通常发生在起病4-48小时)、腹胀以及右下腹压痛。
如出现上述症状,需尽早就医。超声和CT(单独或联合使用)是最常用的检查方式,一旦确定阑尾炎的诊断,有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