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输尿管炎介绍
输尿管炎症状
输尿管炎分类
输尿管炎诊断
输尿管炎护理
先天输尿管炎

广证恒生医药开立医疗

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证券研究报告

投资要点

超声产品:自主研发辅以技术并购,构筑“探头+整机”核心技术;高端彩超新款推出,紧抓“市场普及+更新换代”机会实现彩超收入42%高增长

(1)技术为先:公司自主研发超声系统核心部件超声换能器,拥有各类专用探头共计60余种;并购美国Sonowis掌握数字波束合成技术,提升整机系统质量。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促使公司超声产品市占率跻身全球前十、全国第六。

(2)市场挖潜:推出高端彩超新品,带动业绩放量:①分级诊疗政策刺激基层市场对超声的增量需求,公司对此推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系列产品,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国内每年彩超装机量超过台。②国产化率不足20%,公司在超声设备更新换代中寻觅存量市场的进口替代机会,推出S50、P50、X5等多款高端彩超新品并已逐步获得市场认可,超过80%医院客户装机,推动年彩超产品实现收入8.29亿元,同比增长42%。

内窥镜:推出国产首台高清内窥镜HD-,打破外资垄断局面;推进“软镜+硬镜+治疗器具”三位一体全面布局,放大协同效应

我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超亿,每年增速超过20%。由于内窥镜壁垒极高,市场由外资垄断,硬镜市场国产化率不足15%,软镜国产化率不到2%。

年,公司推出国内首台全高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内窥镜系统HD-,采用了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VIST),在保证图像亮度与信噪比的同时,增强黏膜血管的对比度,打破了外资品牌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垄断局面。与此同时,推出2K全高清硬镜摄像系统、收购威尔逊拓展镜下治疗器具领域,实现“软镜+硬镜+治疗器具”三位一体全面布局,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

储备品种:创新研发未曾止步,超声内窥镜、血管内超声、血液细胞仪系列产品梯队蓄势待发

年公司研发投入近2亿,营收占比18%,明显高于同行上市公司。持续的创新研发是后续产品梯队的力量源泉:(1)成功研制国产第一台环扫超声内镜EG-UR5,预计年底上市。(2)突破超高频微型体内超声换能器等技术难题,血管内超声产品已进入优先审批阶段。(3)以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为起点,切入增速高达20%的体外诊断领域。

盈利预测与估值:

根据公司现有业务情况,我们测算18-20年EPS分别为0.64/0.83/1.07元,对应44/33/26倍PE。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价格下降风险、贸易摩擦影响出口业务的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分级诊疗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医疗事故风险。

1开立医疗:国内领先的超声设备企业

1.1专注于超声诊断设备,超声和内窥镜产品国内领先

开立医疗自2年成立起,始终专注于医用超声波诊断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4年在国内率先推出15英寸LCD大屏幕全功能便携彩超,引领中国医疗超声产业从黑白B超向彩超的产业升级。经历十六年的沉淀和发展,公司形成超声诊断系统、电子内镜系统、体外诊断系列三大产品线,其中超声和内窥镜产品国内领先。公司已在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设立了32个营销分公司或办事处,国际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近个国家和地区。

1.2陈志强和吴坤祥持有51%的公司股份,部分核心高管持股16%

公司股权比例较为集中,董事长陈志强、总经理吴坤祥为实际控制人,合计持股50.86%;部分核心管理人员黄奕波、周文平、刘映芳、李浩合计直接持有公司股权15.77%。旗下有9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及2家孙公司,其中Bioprobr、Sonowis、日本开立、上海爱声、武汉开立、哈尔滨开立均为研发子/孙公司。

1.3得益于高端新品的持续推出,公司毛利率持续提升

经营业绩分析,公司营业收入从年的4.84亿元增长到年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约15.35%;归母净利润从年的1.30亿元增长到年的1.90亿元,年复合增长约为7.90%。其中,年公司对Sonowis业务进行战略调整(作为研发中心协同开立研发活动,减少对外业务),IPO时根据证监会指导计提商誉减值万元,对当年的净利润影响较大。年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对高端产品的持续研发与市场推广,从而加大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所致。

年以前,公司的超声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受制于10%以下的行业增速和进口垄断格局,营收和利润增速较缓。受益于欧美经济复苏、国内分级诊疗推行和进口替代加速、公司中高端彩超和高清内窥镜产品放量等系列因素,年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速分别达37.49%、45.6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3亿元和1.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4.20%和48.38%。

营收构成分析,从产品构成看,公司收入来源主要以超声诊断设备为主,年-年、年H1的营收占比均在87%以上;其中彩超在超声板块中的占比稳定在95%,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医用内窥镜作为新的业务板块,营收占比逐年增高。截至年H1,超声诊断设备、医用内窥镜、配件及其他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7.45%、8.62%、3.93%。

从地区分布看,公司于4年推出国内首款彩超,采取先国际后国内的战略,首先开拓国际市场,海外收入占比最高达90%;如今积极抓住基层市场设备普及和升级以及医疗器械国产化浪潮下的进口替代的机会,实现国内销售金额的持续增长:中国大陆的收入占比由年的38%提升至年的51%。其中年大陆地区收入同比增速达70%,国外收入增速为15%。

盈利能力分析,由于公司不断推出高端新品进行功能升级,毛利率持续提升:由年的56.81%逐步增长到H1的69.10%。其中主要是由于彩超产品毛利率提升,由年的57.94%逐步增长到H1的71.76%;而B超产品的毛利率则持续下行,H1为30.97%。随着内窥镜产品日趋成熟,其毛利率升至H1的59.88%。

期间费用分析,为提高市场份额及拓展业务渠道,市场推广费、职工薪酬等费用增加,导致销售费用率持续上升。公司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研发费用率持续增加,因此管理费用率也逐年上升。

2超声产品:S50/P50/X5等彩超新品相继上市放量,推动彩超营收17年同比增长42%

2.1超声市场进口替代进行中,开立市占率跻身全球前十、全国第六

超声诊断是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做出提示一种诊断方法。我国超声医学影像起步晚、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年医用超声诊断设备市场规模约为88亿元,近6年复合增速接近6%,略高于全球复合增速4%。

目前我国中低端超声仪器已经能够与国外抗衡,其中年B超出口规模为万美元,远超进口规模万美元。然而,高端彩超技术仍被“GPS”(GE、飞利浦、西门子)等国外巨头垄断,近几年彩超的进口金额都在10亿美元左右。GPS在超声市场的份额占比超过60%,而国产品牌的市占率不足20%。

分级诊疗逐渐落地、医保控费鼓励国产设备,国产厂家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开启进口替代的进程。由于国产产品价格远低于进口,因此国产超声市场规模的平均增速会高于行业整体增速6%。此外,国产品牌也在迅速对外扩张:年彩超出口金额同比增速超过20%,而进口金额增速仅为7%。我们认为在6%的行业增速上叠加“国外市场开拓+国内进口替代”因素,优秀的国产彩超企业有望实现10%-20%的增长。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以迈瑞、开立为代表的部分国内厂商开始具备进入高端市场的硬件条件,并通过强大的宣传平台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抢占GPS的市场份额,跻身于世界前列。其中,开立医疗的超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市占率维持在2%左右,位居前十;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由年的4%上升到年的5%,位列第六、国产第二。

2.2自主研发辅以技术并购,构筑开立“探头+整机”两大核心技术

开立医疗自2年创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超声的自主研发与生产:4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彩超,从黑白超国产厂商的激战中脱颖而出;年起相继推出自主研发的中高端彩超S40、S50、P50,进驻全球十强超声企业;今年公司推出搭载了智能Wis+平台的高端智能彩超S60,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超声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生产的超声影像产品20余款,全面覆盖从医院临床应用的各个领域。

高端彩超与低端彩超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成像技术上,而最终的成像效果取决于从探头收发超声波到图像处理的所有环节,其中最核心的部件为超声换能器,其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电信号的处理效果。以输尿管结石诊断为例,由于膀胱等脏器的阻挡,水平欠佳的医生使用超声可能无法检测到输尿管下段结石,而分辨力强的探头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超声诊断医生水平的不足。其次,数字波束合成器也尤为关键,是全数字化超声成像的基础,也是高性能彩超的保证。

2.2.1换能器为超声系统的关键技术,公司打造种类齐全的专用探头

医用超声设备的类型较多,经历了一个由点(A型超声)、线(M型超声)、面(二维超声)、体(三维超声)的发展过程。但其基本构成较为相似,主要由控制电路、换能器(探头的主要零部件)、发射/接收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图像处理、图像输出和电源七个主要部分组成。

其中,换能器用来进行电/声之间的转换:当受电脉冲驱动时产生声波,向诊断部位发射;由人体各器官反射的回波又推动换能器,将声波转换成电信号。换能器是保证超声诊断图像分辨率和高清晰度的关键技术,其性能直接决定着超声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和性能优劣,关系到医用超声设备的整体性能,如探测深度、侧向(轴向)分辨力和灵敏度等。

目前,超声换能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多阵元(高密度)、高频、宽带和专用。其中,专用探头是指根据探查部位的不同而设计成不同的形状,例如根据扫描方式不同可分为线阵、相控阵(扇型)、凸阵;按频率分有单频、多频和宽频探头;按压电晶片的排列分线阵、环阵、凸阵等,按用途又有体表、腔内、管内等。

随着探头制造技术的提高,更小的阵元尺寸、宽工作频率的换能器应运而生,适应的工作频率从2.0MHz到60MHz,适用于皮肤、眼前房和冠状动脉内成像。各种腔内探头(直肠、膀胱、阴道、食道、管腔内、血管内及内窥镜探头)的成功制造为开展介入超声提供了条件。

开立医疗研发实力强劲,其探头领域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自4年率先推出国内第一款高频相控阵探头开始,在中国的超声探头领域中创造了接连不断的“国内第一”。目前公司拥有的各类探头共计60余种,具有高密度、高灵敏度、超宽频带等特点,临床应用基本覆盖了人体全身各器官。此外,公司的单晶探头成功实现批量生产,单晶探头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为超声系统迈向高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2.2并购核心部件厂商,掌握波束合成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超声设备集医疗、电子、化工、机械、声学等多项技术于一体,整机系统技术壁垒较高,是一项难以突破的瓶颈。对此,开立医疗另辟蹊径,与美国Sonowis团队进行合作,并于年以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收购。

数字波束合成器是主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功能是将回收的电信号进行数字计算成像,数字即波束合成。因此,数字波束形成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合成精度、超声诊断图像的分辨率和精确度。Sonowis在被开立收购之前,是开立硬件部件波束合成模块及配套软件的主要供应商。收购后,公司不但弥补了其在波束合成模块等核心硬件系统及软件上的短板,实现技术的弯道超车,同时也实现了产业链向上延伸,降低对核心原材料的依赖,提高对上游的话语权。

2.3S50/P50/X5等彩超新品相继上市,推动年彩超产品收入同比增速达42%

老龄化加速、发病率提升、分级诊疗持续推进,超声设备迎来市场普及的增量需求,公司推出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系列产品,医院和基层中心卫生院;并通过提升超声图像质量、增加4D成像等高端应用和穿刺介入等特殊应用功能、优化超声系统的操作流程等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通过技术升级把握产品更新换代的存量市场。公司为超过80%医院客户装机,国内每年彩超装机超过台。

公司年底推出的高端彩超S50,年推出的中高端彩超P50、X系列笔记本式彩超、E系列便携式彩超,并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推动年彩超产品实现收入8.29亿元,同比增长42%;同时由于产能扩大强化规模效应、推出新产品或高端机型提升定价权等原因,彩超产品毛利率持续上升,年的毛利率为71.00%,较年提升13ppt。

B超产品受到彩超的技术替代,收入增速持续下滑,目前多应用在医院和诊所、以及发达国家的兽用市场。年B超产品实现收入万元,同比下滑21%。

3内窥镜:日本三大家瓜分国内市场,开立研制国内首台电子内镜有望突出重围3.1我国内窥镜年复合增速超20%,外资品牌占比超80%

内窥镜的发展始于近代,一般可将其发展阶段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电子内窥镜(年以后)。随之影像质量不断提升、临床应用愈加普及,并朝着小型化、多功能、高像质不断发展。

分类别看,硬镜占据了内窥镜市场的半壁江山,广泛应用于喉镜、鼻镜、子宫镜等观察领域,尿道电切镜、高频电切手术用内窥镜等有创手术场景,还有心血管内窥镜等;软镜(包括纤维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及其治疗器具的市场份额占比均在1/4左右,主要用于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检查与诊断,例如上消化道镜、结肠镜、支气管镜等,还有用于息肉切除等腔内手术用内窥镜。

根据EvaluatMdTch统计,年全球内窥镜市场规模已达亿美元,预计到年将达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为7%。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测算,年我国内窥镜市场规模约为亿元,每年增速超过20%。就市场结构分析,我国内窥镜国产化率较低:根据年上医院的统计情况看,硬镜国产化率不足15%。

此外,国内自主研制的产品以硬性内窥镜和纤维内窥镜为主。虽然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进行高端电子内窥镜的研发,但未达到产品化的要求;而国产电子内窥镜的核心技术(如光谱图像处理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而且产品输出的分辨率较低,无法进入中高端医用电子内窥镜的行列。因此,日本奥林巴斯、富士和宾得基本垄断我国软镜市场,软镜国产化率不到2%。倘若优秀的国产企业突破技术壁垒,进口替代空间将十分巨大。

3.2开立推出国内首台全高清电子内窥镜,光电复合染色技术独领风骚

公司充分利用其在超声诊断设备的研发积累,包括国内领先的生产模块化技术、影像合成技术,将其延伸至内窥镜领域。年,公司推出国内首台全高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内窥镜系统HD-,以高清的图像、真实的画质打破了外资品牌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垄断局面,也为电子内窥镜国产化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高清电子内窥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后处理、照明方式。HD-采用体积小、耗电量低、成本低、高分率的CMOS传感器组件获取图像,采用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VIST)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同时配有W氙灯光源,实现了P全高清图像及60帧/秒最佳动态图像输出。

VIST增强黏膜血管的对比度,提高诊断效率。消化道的早期病变都会伴有血管增生的情形,在颜色以及病灶表面纹理与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同。为了克服内镜下喷洒色素操作费时费力、无法准确的障碍,并清楚观察粘膜下毛细血管,诸如NBI、FICE等光谱成像技术应运而生。公司自主研发的VIST将提高血管对比度的光学染色技术(如NBI、AFI)和提升图像亮度的电子染色技术(如I-Scan、FICE)完美结合,不仅增强黏膜血管的对比度,还使病灶结构清晰可见,显著提高诊断效率。

3.3“软镜+硬镜+治疗器具”三位一体全面布局,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

公司除了推出全高清电子内窥镜系统HD-,以及近期发布的搭载iEndo智能平台的HD-之外,在硬镜系统方面也有突破,例如2K全高清硬镜摄像系统。该系统使用三晶片全高清传感器,具备高分辨率、高感光度、低噪声等优点;也采用了独特的VIST染色技术,通过不同光谱组合,实现多种照明模式;增加了光谱自由度,实现了对特定组织结构信息的强调,更加精准。

此外,公司于今年8月以3.88亿元收购上海威尔逊光电、上海和一医疗。上海威尔逊光电仪器成立于年,主要研发生产销售软性内窥镜下治疗器具,包括活检钳、异物钳、细胞刷、网篮、圈套器、三腔管等,基础治疗器具品种齐全,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良,广泛运用于上下消化道及呼吸道的诊疗。上海和一医疗仪器是同一控制人下的销售公司。

内窥镜下治疗器具全球市场规模约35亿美元,和软性内窥镜体量相当,而且每年增速约10%,国内增速高达20%。公司从内窥镜诊断拓展到内窥镜治疗领域,与原有高清内窥镜产品在研发和市场销售方面发挥协同作用,更好地满足临床科室的整体需求。

3.4公司内窥镜业务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年收入增速超%,毛利率持续大幅提升

医用内窥镜为公司年推出的新产品,主要有电子胃镜和电子结肠镜。通过提高内窥镜系统的影像质量、色彩还原性、镜体可靠性及操控性等,内窥镜产品逐步得到临床认可并被市场接受,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年内窥镜产品实现收入万元,同比增长%。

公司内窥镜业务处于市场导入阶段,产量和销量较小,毛利率尚未稳定。随着公司逐渐实现量产和销售规模增加,产品毛利率上升较快,年上半年毛利率约60%。参考同行内窥镜生产制造企业,同时考虑到公司规模效应显现、高端产品占比提升,预计内窥镜业务板块的毛利率将逐步提升至70%以上。

4储备品种:创新研发未曾止步,超声内窥镜、血管内超声等产品上市在即4.1技术创新不曾止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近20%

开立医疗对技术创新的极致追求、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是其修炼研发功底的不竭动力,也是后续研发管线的有力支撑。截至年,开立及其子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余项,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1)技术研发团队阵容强大,研发人员超名

开立医疗的创始人都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创立者姚锦钟先生被誉为“中国超声之父”,年带领汕头超声研发出国产的第一台B超,打破国外垄断黑白超的局面;董事长陈志强先生是奠定开立超声设备探头技术基础的领路人,参与研发了第一台国产彩超;总经理吴坤祥先生也曾就职于汕头超声,2年联合创立开立医疗;此外还有周文平、林圣梓、袁建人、石学工、冯乃章等在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开立的雄起添砖加瓦。目前公司研发人员约名,其中博士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40%。

(2)研发机构驻扎人才高地,网罗各地顶尖人才

公司除深圳总部的研发中心外,还设有六个研发子公司:Sonowis和Bioprobr位于世界创新中心(硅谷和西雅图),网罗算法、声学、构架方面的顶尖人才;日本开立坐落于奥林巴斯等光学与成像公司的聚居地,有望近距离跟踪日本的先进技术;武汉开立定位为软件研发中心,建于软件和半导体人才众多的“中国光谷”;哈尔滨开立云集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机械、材料方面的人才众多;上海爱声主攻高性能超声换能器,协同深圳总部的研发工作。

(3)研发投入强劲增长,占营收比重近20%

持续的技术研发离不开资金支持。在研发投入方面,开立医疗绝不含糊:研发支出从年的万元升至年的1.77亿元,年复合增速25%,快于营收增速;其中年H1研发支出1.02亿元,同比增长29%。与同行相比,开立医疗的研发支出的营收占比提升最为明显:从年的12%提升至年HI的19%,明显高于同行的上市公司。

4.2超声内窥镜:打破外资品牌技术封锁,国内首款超声内窥镜有望年底上市

4.2.1消化道癌: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

胃癌、结肠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高居不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肠癌、胃癌、食道癌发病率合计占比19.1%,死亡率合计占比22.7%,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

东亚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男性发病率达32.1/10万人,女性发病率达13.2/10万人。东亚地区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居于高位:东亚地区结肠癌男性发病率为20.3/10万人,全球第四;女性发病率为13.8/10万人,全球第六;东亚地区直肠癌男性发病率为14.9/10万人,全球第三;女性发病率为13.8/10万人,全球第三。总体来看,东亚地区的消化道癌发病率较高,防治形势严峻。

4.2.2超声内镜:消化道癌症诊断助手

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病变的同时,又可进行超声扫描获得病变与消化管管壁各层次的相互关系及临近重要脏器的超声影像,扩大了内镜的诊断范畴,提高了内镜的诊断能力。

与普通内镜相比,超声内镜可对消化道管壁粘膜下生长的病变性质进行鉴别诊断,并可对消化道肿瘤进行术前分期,判断其侵袭深度和范围,鉴别溃疡的良恶性。同时,对胰胆系统肿瘤、慢性胰腺炎等诊断具也有重要意义,是普通内镜、X线双重造影、CT、体外B超等难以比拟的诊断方法。

此外,消化道癌症均属于粘膜病变,早期发现的治愈率极高,早筛的意义重大。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消化道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以胃癌为例,医学专家表示,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可以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很高。然而,我国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诊断率仅为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早期诊断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检查设备。超声内镜作为消化道癌诊断助手,将有望提高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率。

4.2.3EG-UR5:国产第一台超声内镜研发成功,预计19年底上市

超声内镜是80、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诊断设备,其研制、生产技术基本掌握在日本奥林巴斯、富士等少数几家企业手中。我国相关技术相对薄弱,国内尚未有厂家实现超声内窥镜商用化,市场需求严重依赖进口。根据今年国内血管内超声的招标情况来看,医院、医院;在中标产品的厂家中,奥林巴斯占比约为60%,富士、宾得分别在20%、15%左右,德国爱尔博约5%。

在相继掌握了超声和内窥镜的技术后,开立医疗深入研究、率先投入研制超声内镜,且成功研制国产第一台环扫超声内镜EG-UR5,预计年底上市,与国外产品竞争,医院超声内镜市场,并有望借分级诊疗推进之利,以低于进口产品的价医院的市场。

4.3血管内超声:成功研制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有望再造“国产第一”

4.3.1冠心病:城乡死亡率升至1.11‰,介入治疗为主流方法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城市居民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例分别为45.01%和42.61%。

心血管包括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而冠心病是典型的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支出的心血管病,仅次于脑血管病。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67/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91/10万,呈稳定上升趋势,防治措施势在必行。

冠心病介入治疗法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根据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PCI网络申报数据,中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稳定增长,年为66.65万例,同比增长为17.42%,-年复合增长率为15.21%。

4.3.2血管内超声: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冠心病诊断包括心电图、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多种方法。常用的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但由于受投射角度的限制,对管腔的实际形态无法分清,对病变位于腔内或壁内无法区别,并且无法了解斑块的组织结构特性,有可能低估冠脉狭窄程度。此外,该方法无法诊断出冠脉重塑,对冠脉粥样硬化早期、冠脉弥漫长病变判断的准确度较低。

血管内超声(IntravnousUltrasound,IVUS)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约1毫米)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主要用于检查血管内壁的情况。血管内超声设备主要应用于冠心病诊断和外周血管诊断,尤其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断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近年来,血管内超声已成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影像手段,被认为是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

血管内超声具有独特的能在活体中观察管壁、管腔及斑块形态性质,甚至管壁功能状态的特点。血管内超声较冠状动脉造影有明显优势:(1)一般不受投射角度的约束,能对血管做°的横截面成像;(2)可通过超声探头直接清晰地了解血管内的情况,并能了解斑块的组织结构特征、厚度、大小及病变范围;(3)可对斑块危险程度的发生、发展进行详细评估,有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4.3.3突破技术壁垒,年有望推出国内首个血管内超声诊断系统

血管内超声检查已由实验研究阶段逐步应用于冠心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并因其良好的使用效果,逐步得到医生的青睐。超声波探头的换能器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我国在血管内超声设备生产和研发上处于劣势,因此波士顿科学、火山等进口产品垄断国内市场。根据今年国内招标情况分析,波士顿科学中标次数占比约为64%,火山占比约24%、飞利浦约12%;招标机构基本医院。医院拥有设备,且检查价格高,因此采用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进行治疗的比例很低,仅占治疗总数的3%-5%,远低于日韩、欧美国家30%的平均水平。

年11月,开立医疗子公司上海爱声突破了超高频微型体内超声换能器研制、高频超声信号发射/接收、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技术难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与设备。该项目测试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超声探头的核心器件微型高频超声换能器只有四分之一粒芝麻大小,频率却由国外的40兆赫兹提升到50兆赫兹,图像分辨率也达到60个微米。

公司的血管内超声产品有望于年上市,抢占国内市场。超声波探头属于一次性器材,而且其核心器材换能器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因此价格十分昂贵,一支售价超过元。公司的产品在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投放市场后有望增加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普及率,提升血管检测的质量水平。

4.4血液细胞仪:以血液分析仪为起点,切入20%高增长的体外诊断领域

体外诊断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份额最大的细分方向,根据EvaluatMdTch数据,年市场份额占比约为13.0%,每年增速在4%-6%区间,预计年市场规模为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体外诊断市场体量较小,年仅为亿元人民币;但每年增速接近20%,行业景气度高。血液分析仪是体外诊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立医疗以此为起点,顺利切入体外诊断领域。

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其主要用途是通过电阻抗法及光学方法,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含量,是用于检测血常规的一种仪器。其中,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操作以及数据管理方面更加自动化与智能化,代表今后临床检验科血常规检测的发展方向。然而我国高端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仍由希森美康、贝克曼、雅培等外资企业占据,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公司的血液分析仪的产品包括SC-0和SC-。SC-0(门急诊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五分类血液分析仪,适合门急诊检验使用。SC-0检测速度最大可达70样本/小时,能提供29项基本参数,具有静脉全血、末梢全血以及预稀释三种血样测量模式,满足血液常规检测需求。

SC-(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是国内首台完全采用安卓操作系统的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采用双通道分类计数、结合优化的电阻抗原理,提高了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同时DHS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提升了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性及精密度。

5业务拆分与盈利预测

根据对公司各项业务的分析,我们对公司盈利预测的核心假设如下:

1.超声诊断设备——彩超:随着S50持续放量、S60开拓市场,预计18-20年销售收入均保持25%的高速增长;由于高毛利的高端彩超营收占比逐步提升,预计18-20年彩超板块毛利率稳步提升,分别为72%、73%、74%。

2.超声诊断设备——B超:B超市场逐步被彩超所挤占,预计收入增速逐年下滑,18-20年分别为-30%、-15%、-5%,毛利率分别为31%、30%、29%。

3.医用内窥镜:电子内镜收入基数低增长快、高清内镜19年开始逐步放量、超声内镜有望19年底获批上市,预计18-20年销售收入均保持60%的高速增长;毛利率逐步提升,分别为60%、61%、62%。

4.配件及其他:预计收入稳定在0万元左右,毛利率在70%左右。

5.体外诊断:血液分析仪逐渐进入销售成熟期,预计-年收入增速稳定在45%。

6.威尔逊:9月30日开始并表,预计18年并表收入为万元。

6风险提示

产品价格下降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

贸易摩擦影响出口业务的风险

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分级诊疗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

医疗事故风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niaoguanjing.com/sngyjs/1415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