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适用于成人及1岁儿童的短期留置导尿管(28d),需要结合标准原则,推荐意见被分成6部分:(1)置管的必要性;(2)管道类型及置管方法的选择;(3)导管的插人;(4)导管的护理;(5)对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培训;(6)系统干预用于降低感染风险。
1置管的必要性
UC1只对有临床指征的患者使用短期留置的导尿管,之后评估替代方法并与患者讨论。ClassD/GPP
UC2记录留置导尿管的临床指征、置管日期、预计持续时间、导管类型、排尿系统及预计拔出日期。ClassD/GPP
UC3每天评估并记录继续留置导尿管的理由,没有临床指征时及时拔出。ClassD/GPP
2导尿管类型的选择
UC4导尿前评估患者的需求:是否乳胶过敏;导管长度(标准、女性、儿童)无菌引流袋的类型及采样孔(尿比重计、2升接尿袋、腿袋)导管阀;舒适度和尊严。新建议ClassD/GPP
UC5选择能减少尿道损伤、刺激和患者不适感并适合预期留置时间的导尿管。ClassD/GPP
UC6选择允许尿液流出的最小导管,成人选择10mL保留球囊导尿管(儿童导管参照生产商的说明书)。泌尿外科患者需要更大尺寸的导尿管及球囊。ClassD/GPP
3导管的插入
UC7留置导尿管是一项无菌操作,置管者应是受过培训且能胜任此项操作的医务人员。ClassD/GPP
UC8在置管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尿道口。ClassD/GPP
UC9使用一次性无菌容器盛装的润滑剂润滑导尿管,降低尿道不适、损伤、感染的风险。确保置管安全、舒适。ClassD/GPP
4导管的护理
UC10用采样孔连接短期留置导尿管与无菌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ClassA
UC11除非有临床指征,不要打开导尿管与尿袋之间的连接。ClassA
UC12有临床指征且与制造商建议一致时,更换短期留置导尿管和(或)接尿袋。新建议ClassD/GPP
UC13在对每位患者的导尿管进行操作前,清洁双手并戴新的非无菌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清洁双手。ClassD/GPP
UC14使用无菌技术从采样口留取尿标本。ClassD/GPP
UC15接尿袋应置于膀胱以下水平并防止其与地面接触。ClassD/GPP?
UC16不要让接尿袋盛装的尿液超过其容量的3/4。ClassD/GPP
UC17排空接尿袋时,每例患者使用独立的、干净的容器,并避免接尿袋开关接触接尿容器。ClassD/GPP
UC18不要在接尿袋中添加抗菌或抗微生物溶液。ClassA
UC19每日常规进行个人卫生,清洁尿道口。ClassA
5患者、家属及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UC20不要使用膀胱冲洗液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ClassA
UC21医务人员经过培训并且能胜任正确使用、选择、插人、维护和拔出短期留置导尿管。ClassD/GPP
UC22确保给予患者、家属、陪护导尿管留置计划、更换及拔管原因等信息。如果患者携带导尿管出院,应给予书面信息并注明:导尿管和接尿袋的管理,如何减少尿路感染风险,如何获得符合个体的额外需求。ClassD/GPP
6系统干预,减少感染风险
UC23使用质量改进系统,支持恰当使用、管理短期留置导尿管和确保及时拔管。包括:导尿管插人协议;膀胱超声波扫描评估和管理尿潴留;评估继续使用导尿管还是拔出导尿管的提示标识;遵循操作指南的审核和反馈;继续专业教育。新建议ClassD/GPP
UC24所有短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出院或转科时都应有以下记录:置管原因、继续留置导尿管的临床指征、计划拔管日期或由适当的临床医生检查护理的日期。新建议ClassD/GPP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年10月13卷第10期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